机床网
在迅速变化的形势下该怎样选购机床
2007-12-10 10:33:46
 
全球经济复苏,我国也将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茶,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已迎面扑来。毫无疑问,新一轮的机床市场热即将到来,但会不会出现90年代初的那种过热,什么机床都好卖的情况呢?我想不会,因为用户的体制、管理和技术水平。在这10年的风风雨雨中已大有提高。当然面对市场的种种诱惑,一时出现些仿徨和差错也是难免的。所以未雨绸缪,提个醒,整理一下思路,也许有点帮助。
入世后,国内市场就是世界市场,马上就要和那些跨国公司巨头较量,仍采用小米加步枪和人家的飞机大炮去对阵是不行的。人家有什么装备,我们亦要有,这点绝对正确。但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循序渐进,过大的跳跃,成功机率很低。而且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度上要有个区别。不少企业还要补规模、成本和质量发展阶段的课,有的还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此时若一步到位进口几台世界顶级最先进的设备,这几台先进机床与原有的众多老技术和装备并存,即使能解决车间里一些卡脖子的难活,但其在产品中起的增值作用比例小,对全局影响甚微,很难在合理的期限内收回投资成本。相反,它缺乏上下工序合理的衔接以及各种外围设备和环境的支撑,很难正常地发挥作用。例如高价进口了高速铣,可能就配不齐所需昂贵的刀具,或者切削材料的质地和相应的热处理工艺不理想,没有工件托板和机外预调,或者电网质量不太好,恒温车间的分层温度梯度大等。上述种种情况无疑是可以解决的,但就目前条件下很难做到。即使勉强做,也因为利用率过低,在经济上也不上算。这就是为什么进口的一些高档机床在国内不少企业中利用率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
如果资金上充裕,全线进日高档机床,上述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80年代深圳一家企业一次进口全套当时最先进的制模设备,但由于管理、工艺和操作人员的配置跟不上而陷人困境,最后付出了很大代价和很长的时间才把全线开通。并不是没有接受培训,去的人也不少,但由于技术上跨度太大,国内外现实情况差距明显,人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还搞不太清楚,培训中基础没有打好。设备到位后,如何在国内实际情况下发挥它的效益,人家就不管你了,就要自己去闯,这一闯代价就大了。所以对国内技术改造仅仅是起步阶段的企业,对非常先进的设备和工艺还没有感性认识的时候,先采购一般或比较先进的机床为好。它除了解决企业中关键加工难点外,相对较容易培训人才,使车间的技术水平上一个层次。准备好条件,有朝一日能使用上世界第一流的机床。
中央一直强调我们要引进实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就是提醒我们对我国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状况应有自知之明,大多数国际市场的高档机是为最先进的工业国家开发的。此外,今天用同一种型号机床去适应全球市场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的市场的需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中国的机床市场还不太大,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外厂商专门为中国用户开发过一种产品,而是要中国用户去迁就它们,按它们的规矩做,这明显是不合理的,是应该改变的。当然,中国的清况太复杂,要让外国企业为中国用户专门开发机床产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以肯定,未来中国高档机床市场的巨大吸引力,现有状况一定会改变。所以中国用户应该耐心等一等。
谈到实用先进的机床,用户选择的范围就宽多了。在国际市场上,此类机床叫做标准通用型机,由于市场覆盖面大,批量生产在性能价格上有相当大的优势。即使是实用先进,在性能上档次的差别亦十分明显。但有些生产厂为了商业利润的需要,有意将其标准型机的性能向高档机上靠,扩大其应用面。而中国用户采购1~2台先进机床实在不容易,总希望它能解决更多的加工难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下,容易轻信上述的广告宣传。实际上标准型机既然要成为加工之中坚、有广阔的应用,它必然由一系列各具特色、适合不同应用场合需要的机型组成,这样才会有生产型机的优势。应该说对性能有严格界定,是该类机床成熟的一种体现。那种似乎是无所不能的,一定是大力丸一类的东西,是不可轻信的。所以,在选购标准型机的时候,需要有更细微的分析和判断,实事求是地选择性能指标,其操作难度甚至比选购高档机更大。
在采购中,为避免暗箱操作普遍采用了招标方式,用一系列菜单式的性能指标作杠杠,既要体现用户的采购意向,又要界定投标商产品的档次,最后在通过的机型中最低价中标。但在这样的运作中,用户反映中标的机床往往是中等水平,看来性能较全,但没有特色。原因很清楚,上述招标操作过于简单,用菜单式的性能指标不可能完全界定一台机床的档次,判断某种性能有无似乎容易,但判定其真伪、成熟程度就有相当大的难度。现在技术垄断和价格垄断一样做不到,专利权只不过是一种缓冲剂,使领先者在时间上取得一点主动,而绕过专利的办法有的是。所以只要有一家推出一项新功能,要不了多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