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们,求求你们了!”为首的港口协会主席,声音都带着哭腔,“要是真加了这关税,我们全美的港口,恐怕都要瘫痪了 这到底是演的哪一出?
美国人自己的港口,怎么反倒为了中国制造,跟自家人“急眼”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封堪称“投降信”的背后那个让美国人既无奈又无法回避的现实。
让这群港口大佬们集体“破防”的是一串让他们无法回避的数字。
80%。 这个数字象征着,如今在美国各港口那些钢铁庞然大物——岸桥起重机的中国血统占比, 是的你没看错。
从东海岸的纽约港,到西海岸的长滩港,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起重机上,都印着“ZPMC”(振华重工)的标志。 一台中国产的起重机,售价大约1500万美元。而其他国家能造的,最便宜的也要贵上好几百万美元。
如果你是老板,面对两款功能一样的设备,一个物美价廉,一个又贵又没好到哪儿去,你会怎么选?
市场的选择,从来都是最诚实的。
美国人发现,他们想选别的,都没得选。
美国港务局协会主席亲口承认:“我们自己,压根儿就不造这玩意儿了,几十年不造了!”全球范围内,能跟中国掰手腕的,也就剩下芬兰、德国、日本的几家公司。
但问题是,他们的产能加起来,都填不满美国一个国家的胃口。
自己造不出来,别人家的又贵又少,唯一好用不贵的,现在你还不让买了? 被遗忘的制造业之痛,那美国人现在开始自己造,不行吗?专家给出的答案是:至少需要十年。
这十年里,光靠投钱可没法让它变短,背后可是技术工人培养那一套,还有产业链重新搭建,以及经历好多失败后才有的技术积累。
我们就是靠着多年一直不断地打基础,才有了现在这样一身内在功夫,中国制造业能发展到现在,靠的不是偶然机会,而是实实在在的辛苦劳动还有真正本领。 现在港口大佬们最怕的,就是关税这记“回旋镖”。
他们很清楚,这玩意儿扔出去的时候气势汹汹,但最后打回来的,还是自己人。
港口换新起重机的成本,因为关税暴增。港口为了回本,只能提高集装箱的处理费。船运公司为了不亏钱,只能提高海运费。进口商为了保住利润,只能提高商品的批发价。
最终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价格标签上的数字,悄悄地变大了。
从汽车到家电,从服装到食品,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增加,最终都会由千千万万的普通消费者来买单。 美国汽车协会已经算出来了,要是加了税,每辆进口车的价格就得多掏300美元。
这钱从哪儿来?还不是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来。
这次美国港口那些企业一起反映问题,可不是支持中国啥子行为,就是纯粹自己想办法解决商贸上事情, 它用最真实、最惨痛的方式,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全球化早已深入骨髓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成为孤岛。
你能挥舞关税大棒,但改变不了市场规律;你能用政治命令强行“断联”可消除不了几十年形成的松耦合产业分工还有成本优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当一个国家放弃了制造业的根基,就必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今天的短视付出代价。
而这次来自美国港口的“哀嚎”或许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