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机床企业包括中国台湾机床厂家,在中国都是百分百收款发货的。针对资金周转紧张的制造企业,一般来说都是通过第三方的金融租赁公司,提供2~3年的贷款,以月还款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销售中,外资机床企业也不是没动脑筋,通过压货的模式,在每年年底确定一大部分来年的订单,销售压力转移至代理商,实现资金风险剥离。所以外资机床企业坏账是很低的。
而国内大型的某些国产机床企业,则是通过自有资金来解决客户资金紧张问题,(倒不是他们不愿意通过第三方,而是第三方对国产机床的评估保值率较低和其客户的风险较高审核通过率低,以及给予的利率较高,导致销售的不够畅通。)来购买自己生产的设备。用自己的钱垫资买自己的设备。国产机床企业为达成短期目标牺牲长期财务健康,过度扩张销售,后期必然出现债务隐患。
本文围绕某些国产大型机床企业销售产生的信贷扩张相关经济行为,以及一些机床企业对赌协议,来举例分析国内几家机床企业的坏账率来展开。
上个月看到昆山一家企业购买了上海一家机床企业生产的两台五轴,从双方的拉扯中了解到,这个客户设备已经用了两年了,现在再提出质量问题,让人无语。
这种模式机床厂家承担了资金占用成本与信用风险,降低消费者支付压力,刺激需求、扩大销量。而不在乎应收账款的扩张带来的高销量虚假繁荣信号,误导市场和股民对企业真实价值的判断,市场信号传递扭曲。以短期业绩换取资本层面目标,过度透支信用可能会引发后期的现金流危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部分机床企业为了上市或者融资所做的对赌协议。比如某A上市公司与某B机床企业的对赌协议:2021年7月26日签署对赌协议,A企业获取B企业51%股权,原股东承诺2021 - 2023年B企业净利润合计不低于6000万元,未完成则以无偿转让股权补偿。
某国内C机床企业,上市中财报显示大量采用分期付款销售,应收账款高,逾期率达14.09%,当然不排除有未披露的对赌协议。
依赖信用扩张推动需求,放宽信贷条件扩大信贷规模,短期内虽然能刺激机床市场繁荣。但是其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风险隐藏,甚至为了销售,故意放松放贷审核,对借款人还款能力评估不足,风险被掩盖。引发债务风险,借款人还款能力恶化导致违约率上升,必然会冲击机床企业自身资金和银行资金安全。
某D机床企业2025年一季度末,以坏账准备除以应收账款粗略估算坏账率约为56.3%。2022年该机床公司回复投资者提问显示,实际计提坏账率为21.39%,账龄1-2年。
正如我前文提到的昆山上海两家企业的纠纷,也存在着这种过度答应客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所产生的坏账,和声誉受损。
一个实体企业的坏账率在15%~20%,就属于高风险水平。从行业普遍情况来看,健康的企业坏账率通常较低,成熟稳定的行业(如大型制造业、)坏账率多在5%以下。即使是风险较高的行业(如中小微企业集中的领域),坏账率超过10%已属于偏高,需警惕现金流压力。15%~20%的坏账率意味着每收入100元,就有15~20元可能无法收回,这会严重侵蚀企业利润,甚至导致资金链断裂。很多企业因此走向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