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航母梦碎:俄罗斯海军衰落的历史轨迹
2025-07-12 10:00:00

第一章   红色遗产的黄昏 

帝国崩塌时的钢铁巨兽 

1991年12月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寒风刺骨,黑海的浪花拍打着码头,在"第比利斯"号航母的钢铁外壳上撞得粉碎。

船体上还残留着未完工的脚手架,电焊枪的火花在暮色中划出绝望的弧线。总工程师尤里·马卡罗夫站在舰桥上,手里攥着一份刚刚从莫斯科传来的加密电报,纸张边缘被他捏得发皱。

 "他们说...停止一切工作。"马卡罗夫的声音沙哑得像是砂纸摩擦,"工人们问,什么时候能恢复?"他顿了顿,望着船坞里正在拆卸设备的工人,"我告诉他们,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这位老工程师突然转身,通红的眼睛盯着年轻的副官,"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经不在了。" 

此时的苏联正处于解体前的最后时刻,分布在各加盟共和国的军工体系瞬间分崩离析。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所在的乌克兰宣布独立后,这艘已完工68%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美国"挪威公司"以高价订购两艘大型商船的诱饵,诱使乌克兰拆除了这艘苏联海军的希望之星。

当巨大的龙门吊将航母的飞行甲板切割成碎片时,马卡罗夫躲在办公室里,听着金属断裂的声响,泪流满面。  

 艰难的继承与抉择 1992年初春,俄罗斯海军总司令格罗莫夫海军上将站在塞瓦斯托波尔军港,望着眼前这支曾经令西方颤抖的舰队,心中五味杂陈。

根据《别洛韦日协议》,苏联海军被各加盟共和国分割,俄罗斯继承了约80%的舰船,但其中能立即投入使用的不足一半。更严峻的是,黑海舰队的归属问题引发了俄乌两国的激烈争执。 "上将同志,乌克兰方面要求我们在三个月内撤出所有舰船。"参谋长安德烈耶夫低声报告,递上一份文件,"他们已经控制了造船厂的燃料库。" 格罗莫夫接过文件,手指在"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的名字上停留许久。

这艘苏联唯一接近完工的常规动力航母此刻正停泊在港口,甲板上还散落着施工工具,舰员们自发组织起来日夜看守,防止乌克兰军队接管。"告诉他们,这艘船必须属于俄罗斯。"

上将的声音不容置疑,"今晚就做好出航准备。" 1991年12月21日深夜,没有拖船协助,没有完整的导航系统,甚至连足够的舰员都凑不齐,"库兹涅佐夫"号在一片混乱中拔锚起航。

当这艘巨舰艰难地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土耳其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艇惊讶地发现,甲板上的米格-29原型机甚至没有安装发动机——那是舰员们为防止乌克兰扣留而紧急搬上甲板充数的。  

 休克疗法下的海军寒冬 

1993年的俄罗斯海军造船厂如同被遗弃的墓地。圣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厂内,三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被搁置在泊位上,锈迹爬满了曾经锃亮的船体。

水兵谢尔盖·伊万诺夫用一块破布擦拭着"彼得大帝"号的舷窗,玻璃上的污垢让外面的涅瓦河都变得模糊不清。 "又来通知了,"班长安德烈把一张通知单拍在谢尔盖面前,"这个月的工资只能发一半,说是军费又削减了。" 

谢尔盖放下抹布,苦笑一声:"一半也好过没有。我妻子昨天来信说,超市里连面包都要排队。"他望向船坞深处,那里停靠着几艘等待拆解的核潜艇,"听说太平洋舰队那边,有些潜艇兵为了换面包,把艇上的铜零件拆下来卖了。" 叶利钦政府推行的"休克疗法"给本已脆弱的俄罗斯海军带来了致命打击。

1992至1996年间,海军预算暴跌80%,数千艘舰艇提前退役拆解,科研项目几乎全部停滞。曾经拥有9艘航母的苏联海军,到1995年只剩下"库兹涅佐夫"号孤零零地在北方舰队服役,却常常因为缺乏维护经费而停留在港口。 

在摩尔曼斯克,北方舰队的军官们私下流传着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不是出海训练,而是防止士兵把军舰拆了当废铁卖。"1996年冬天,一艘"奥斯卡"级核潜艇甚至因为缺乏燃料,在冰冷的巴伦支海漂了三天才被拖回港口。    


第二章   挣扎中的航母独苗 

艰难的服役初期 

1995年深秋的巴伦支海,寒风卷着碎雪抽打在"库兹涅佐夫"号的甲板上。舰长弗拉基米尔·科罗廖夫站在舰桥,眉头紧锁地看着飞行甲板上忙碌的地勤人员。

这是该舰服役以来首次进行大规模舰载机起降训练,但状况百出——三架苏-33战机因为拦阻索故障,不得不在附近的空军基地紧急降落。 "动力系统又出问题了?"科罗廖夫对着对讲机问道,声音里透着疲惫。

自1993年正式加入北方舰队以来,这艘航母就成了海军的"麻烦制造者"。由于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归属乌克兰,俄罗斯缺乏对该舰进行完整维护的能力,动力系统频繁故障,舰载机部队更是常年处于"有舰无机"或"有机无训"的尴尬状态。 "是的,舰长同志,"轮机长的声音断断续续从对讲机传来,"2号锅炉压力不足,我们只能维持18节航速。" 

科罗廖夫叹了口气,转身看向航海图。原计划为期一个月的远洋训练,才进行了十天就不得不提前返航。更令人沮丧的是,这次出海的经费是海军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为了保障航母训练,北方舰队不得不削减了三艘驱逐舰的年度维护预算。

 "通知各部门,准备返航。"科罗廖夫的声音低沉,"把所有数据都记录下来,我们回去要写一份详细报告。"他知道这份报告会石沉大海,就像过去三年里提交的上百份申请维修经费的报告一样。 

世纪之交的战略摇摆 2000年7月,克里姆林宫迎来了新主人。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视察北方舰队时,登上了"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站在飞行甲板上,这位新任总统看着锈迹斑斑的拦阻索和停放在机库中蒙着帆布的苏-33战机,脸色凝重。

 "这艘船有多久没进行远洋训练了?"普京问身边的海军司令库罗耶多夫。 "已经快两年了,总统先生。"库罗耶多夫低声回答,"主要是...经费问题。" 普京沉默片刻,突然提高了声音:"俄罗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从明年开始,海军预算增加50%,优先保障航母和核潜艇部队。" 这一决定让俄罗斯海军看到了希望。

2004年,"库兹涅佐夫"号进入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进行首次大规模维修升级。然而,由于俄罗斯造船工业的衰退,原计划18个月的工期被延长到3年,费用也超支了近一倍。更严重的是,许多关键零部件已经无法生产,工程师们不得不从退役舰艇上拆东墙补西墙。  

2007年,维修后的"库兹涅佐夫"号终于重新出海,进行了自服役以来最远距离的航行——前往地中海执行任务。

但这次航行再次暴露了俄罗斯海军的窘境:航母编队中只有一艘"彼得大帝"号巡洋舰能够提供像样的护航,其余都是老旧的驱逐舰。当这支舰队冒着黑烟穿过英吉利海峡时,英国媒体嘲讽道:"俄罗斯航母不需要雷达,我们用望远镜就能看到它冒出的浓烟。" 有限的复苏尝试 2012年,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海军发展计划:未来十年内建造6艘新型航空母舰,其中包括两艘核动力航母。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时任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信誓旦旦地表示:"到2025年,俄罗斯海军将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俄罗斯一记响亮的耳光。

负责设计新型航母的涅瓦设计局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接触过航母设计工作,年轻设计师对这种复杂舰船几乎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俄罗斯国内已经没有能够建造大型航母的造船厂——苏联时期所有的航母建造设施都留在了乌克兰。 

为了重建航母工业,俄罗斯政府投入巨资改造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新建了一座330米长的干船坞。 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俄罗斯海军已经等不起了。2016年,当叙利亚局势紧张时,俄罗斯不得不派遣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前往地中海,执行它服役以来的首次实战任务。 

这次部署成了俄罗斯海军的一次"公开处刑":航母在航行途中冒出的黑烟在卫星图像上清晰可见;两架舰载机因为技术故障坠毁;护航舰艇因为缺乏维护纷纷中途退出任务。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评论道:"这次部署暴露了俄罗斯海军的真实水平——它已经不再是一支能够进行远洋作战的全球性海军。"   


第三章   命运多舛的维修之路 

叙利亚归来的无奈之举 

2017年初,"库兹涅佐夫"号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这次叙利亚之行虽然完成了作战任务,却让本已脆弱的舰体雪上加霜。动力系统故障频发,舰载电子设备严重老化,飞行甲板也因为频繁起降出现了多处裂纹。俄罗斯海军司令部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对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修和现代化改造。 "预计需要多长时间?"海军司令科罗廖夫问道,目光扫过面前的几位造船厂高管。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厂长布德尼琴科擦了擦额头的汗,小心翼翼地回答:"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司令同志。我们需要更换所有的锅炉,升级雷达系统,还要修复飞行甲板。" "两年?"科罗廖夫皱起眉头,"我们只有这一艘航母。"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两年。"布德尼琴科不敢直视司令的眼睛。他心里清楚,俄罗斯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进行过如此复杂的航母维修工程,实际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 维修计划很快获得批准,预算定为250亿卢布(约合4.3亿美元)。

俄罗斯国防部乐观地宣布,"库兹涅佐夫"号将在2020年重新服役,届时将具备搭载新型米格-29K舰载机的能力。然而,他们严重低估了这项任务的复杂性。 PD-50浮船坞沉没事故 2018年10月30日凌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PD-50浮船坞突然发出一声巨响。

正在坞内进行维修的"库兹涅佐夫"号剧烈晃动,值班水兵德米特里·彼得罗夫被惊醒,他冲到甲板上,惊恐地发现浮船坞正在迅速下沉。 "紧急撤离!所有人立即撤离!"扩音器里传来急促的警报声。彼得罗夫看到,浮船坞上的一台70吨重的起重机正在向航母方向倾倒。他拼命向相反方向奔跑,身后传来金属扭曲的刺耳声响。 

当尘埃落定时,彼得罗夫回头望去,只见那台巨大的起重机已经砸在航母的飞行甲板上,留下了一个数十平方米的大洞。PD-50浮船坞——俄罗斯唯一能容纳"库兹涅佐夫"号的浮船坞——已经沉入冰冷的巴伦支海。 

这次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伤,更严重的是,"库兹涅佐夫"号的维修工作陷入停滞。俄罗斯不得不紧急从中国订购新的浮船坞,但这需要时间。事故调查显示,PD-50浮船坞沉没的原因是供电中断导致压载水系统失效,而这又是因为维护经费被挪用造成的。 

这次事故不仅给"库兹涅佐夫"号造成了物理损伤,更暴露了俄罗斯造船工业的系统性问题——设施老化、资金短缺、管理混乱。 维修工期不得不延长至少一年,预算也增加到了600亿卢布。 

大火与延期的恶性循环 2019年12月12日,"库兹涅佐夫"号再次遭遇灾难。正在进行焊接作业时,火花引燃了船舱内的易燃材料,火势迅速蔓延。浓烟从多个舱室冒出,整个舰体被笼罩在灰色烟雾中。  消防队员亚历山大·斯米尔诺夫戴着呼吸器冲进着火的舱室,高温让他几乎无法呼吸。"水!我们需要更多的水!"他对着对讲机大喊。但由于航母正在维修中,部分消防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消防员不得不从岸上铺设水管。 这场大火持续了近20个小时,造成两人死亡,十多人受伤,过火面积达600平方米。受损最严重的是航母的动力舱和居住区,刚刚更换的部分设备被完全烧毁。

俄罗斯国防部不得不再次调整维修计划,将重新服役时间推迟到2022年。 然而,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导致供应链中断;2021年,负责维修工程的主要承包商因为挪用公款被调查;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大量军费被转向陆地战场...一次次的意外和延误,让"库兹涅佐夫"号的归队日期变得遥遥无期。

 到2023年初,这艘俄罗斯唯一的航母已经在造船厂待了整整六年,维修费用飙升至最初预算的五倍,而重新服役的时间被推迟到了2024年底,甚至可能更晚。俄罗斯海军的航母梦,似乎正在被这些接二连三的事故和延误一点点吞噬。   第四章 战略收缩的现实选择 从远洋海军到近海防御 2023年5月,俄罗斯海军总参谋部发布了新版《海军战略构想》。

与2015年版相比,新版构想有一个显著变化:删除了"建设远洋海军"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发展能够有效保障俄罗斯近海安全的海军力量"。这一变化被外界视为俄罗斯海军战略的重大转向。 在莫斯科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海军上将尼古拉·叶夫梅诺夫向普京总统汇报:"根据新的战略评估,我们认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维持一支全球性海军是不现实的。

我们建议将资源集中在核潜艇、护卫舰和岸基反舰系统上。" 普京沉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俄罗斯遭受西方严厉制裁,经济增长乏力,军费不得不一再压缩。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每天高达数亿美元的战争支出更是让本已捉襟见肘的国防预算雪上加霜。 "那么,'库兹涅佐夫'号怎么办?"普京终于开口问道。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问题触及了俄罗斯海军的痛处。叶夫梅诺夫深吸一口气,回答:"总参谋部正在评估各种方案,包括...提前退役的可能性。" 这个回答并不令人意外。

事实上,关于放弃"库兹涅佐夫"号的讨论已经在俄罗斯军方高层持续了数月。支持者认为,与其在一艘老旧航母上投入巨资,不如将这些钱用于建造更多的核潜艇和小型导弹舰。反对者则强调,放弃航母将意味着俄罗斯彻底沦为地区性海军,损害国家形象。 

不修了放弃唯一航母的争议 

俄罗斯《消息报》援引国防部消息人士的话报道:"军方高层正在认真考虑放弃'库兹涅佐夫'号的维修工作,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其他优先项目。"这一消息立即在俄罗斯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圣彼得堡的海军博物馆里,退休海军上校亚历山大·科瑟列夫正在给一群年轻人讲解苏联海军的辉煌历史。

当被问及"库兹涅佐夫"号可能退役的消息时,老上校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放弃航母?那等于放弃了俄罗斯的海洋大国地位!我们的祖先用鲜血和汗水建立起来的海军传统,难道就要在我们这一代终结吗?" 

然而,在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的一次研讨会上,军事专家德米特里·苏霍夫却表达了不同看法:"维持一艘航母每年需要至少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维修费用。对于俄罗斯当前的经济状况来说,这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反舰导弹面前,传统航母的生存能力已经大大下降。" 这场争论不仅限于军方和学术界,还蔓延到了普通民众。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4%的俄罗斯人支持继续维修"库兹涅佐夫"号,认为这是国家实力的象征;而41%的人则认为应该放弃,将资金用于改善民生或发展更有效的军事装备。 

争论的背后,是俄罗斯作为一个传统海洋大国的身份认同危机——它是否还能负担得起维持大国地位所需的军事力量? 

未来之路核潜艇与小型舰队 尽管"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尚未最终决定,但俄罗斯海军的发展方向已经逐渐清晰。2023年12月,俄罗斯海军同时开工建造了三艘"北风之神-A"级战略核潜艇和两艘"亚森-M"级攻击核潜艇。

在圣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厂,普京总统通过视频连线参加了开工仪式。 "核潜艇是俄罗斯海军的未来,"普京在仪式上强调,"它们是保障我们国家安全和全球地位的关键。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没有什么比战略核力量更能确保俄罗斯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除了核潜艇,俄罗斯还大力发展小型导弹舰。这些排水量仅千余吨的舰艇配备了先进的"口径"巡航导弹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具备对陆、对海、对空的全方位打击能力。2023年,俄罗斯海军接收了6艘这样的小型导弹舰,而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再建造15艘。

 这种"以潜为主,以小为辅"的发展策略,反映了俄罗斯海军的现实选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战略核威慑能力和近海防御能力,放弃对远洋投送能力的追求。

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叶夫梅诺夫上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打造一支适应21世纪挑战的现代化海军,它可能不再像苏联时期那样规模庞大,但将更加高效和致命。" 

然而,这种战略收缩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没有航母提供的空中掩护,俄罗斯海军在远海的行动将受到极大限制;小型舰艇虽然成本低廉,但续航能力和适航性有限,无法执行长期远洋任务。俄罗斯似乎正在一步步退回彼得大帝之前的状态——一支以近海防御为主的区域性海军。  


 第五章  大国海军梦的反思 

地缘政治与海军实力的错位 

2024年初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教授安德烈·科瑟列夫正在给学生们讲授俄罗斯外交政策。"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野心与其实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科瑟列夫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说道,"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广泛海外利益的国家,俄罗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来保障其国家安全和利益。

然而,经济实力的衰退却让这一需求难以满足。" 这种错位在2018年刻赤海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俄罗斯海军虽然成功控制了刻赤海峡,却无法阻止乌克兰获得西方提供的岸基反舰导弹。到2023年,乌克兰军队已经多次使用这些导弹袭击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造成多艘舰艇受损。

由于缺乏有效的空中掩护,俄罗斯海军不得不将大部分舰艇撤离克里米亚,转移到新罗西斯克港。 "这就是没有航母的后果,"科瑟列夫教授继续说道,"没有制空权,海军舰艇在现代战争中就是活靶子。

俄罗斯试图用岸基航空兵来弥补这一缺陷,但陆基飞机的航程和滞空时间有限,无法提供持续的空中掩护。" 这种地缘政治需求与海军实力之间的矛盾,让俄罗斯陷入了两难境地:放弃远洋海军意味着放弃部分地缘政治影响力;而维持远洋海军又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

正如俄罗斯《独立报》所评论的:"俄罗斯想要继续扮演大国角色,却越来越难以负担大国的军事开销。" 经济基础与军事雄心的失衡 在圣彼得堡的一家咖啡馆里,退休经济学家尼古拉·彼得罗夫正在翻阅最新一期的《俄罗斯商业咨询报》。

报纸头版报道了俄罗斯2023年的军费开支——约850亿美元,占GDP的4.5%。"这已经是连续第八年军费增长了,"彼得罗夫摇摇头,对同桌的朋友说,"但我们的GDP却几乎没有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俄罗斯2023年的GDP约为1.8万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经济规模。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维持一支全球性海军显然力不从心。

彼得罗夫算了一笔账:一艘新型核动力航母的造价约为150亿美元,加上舰载机、护航舰艇和基地设施,整个航母战斗群的成本高达300-400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三年的军费总和。 "苏联时期,我们可以集中全国资源发展海军,"彼得罗夫回忆道,"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政府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不计成本地投入。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工业基础已经无法支撑航母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 事实上,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造船工业已经严重衰退。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归属乌克兰后,俄罗斯失去了唯一能建造大型航母的设施;许多关键技术人才流失或退休;配套的军工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被外资收购。要重建这一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经济实力的衰退和工业基础的萎缩,使得俄罗斯的大国海军梦变得越来越遥远。 正如俄罗斯前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所言:"我们不能用刺刀去做面包,军事力量最终还是要靠强大的经济来支撑。" 从红海军到俄海军的历史启示 2024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胜利日阅兵。

当俄罗斯海军方阵走过观礼台时,电视机前的老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不禁想起了1990年的那次阅兵——当时,苏联海军的方阵中还飘扬着"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旗帜,水兵们自豪地展示着他们的新式舰载机。 "短短三十多年,变化太大了,"涅夫斯基感叹道。

从苏联红海军的全球存在,到俄罗斯海军的战略收缩,这一巨大转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当阅兵式接近尾声时,涅夫斯基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模型被安放在一辆卡车上,缓缓驶过红场。

尽管这艘航母的未来命运尚不确定,但它依然是俄罗斯海军的象征,提醒着人们这个国家曾经的海洋雄心。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
 
留言板
姓名:
电话:
邮箱:
Q  Q:
提交
免费通话


您好!欢迎光临!

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我们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