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工会前董事长、发那科总裁稻叶善治最近表达了对日本机械加工行业的担忧,他指出日本的机械厂家在更新设备方面,不如中国和韩国的竞争对手。
在过去几十年间,日本、中国和韩国都在追求更先进的日本和德国设备。比如,德国机床在韩国的市场销售占比约为1/6,而在中国,大部分模具厂家以及其他机械加工零部件厂家也都在以使用日系和德系设备为目标。
6年前,在2019年2 - 3月实施的模具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日本模具企业认为中国模具产业构成“威胁”。
国际专用工装和加工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模具出口额上早已大幅超过日本,高居世界首位。
2016年中国模具的出口金额为45亿美元,规模达到日本的近2倍,全球份额达到26%。大约10年前,曾为“日本三巨头”之一的大型模具企业OGIHARA(荻原)被并入外资系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泰国顶点集团(Thai Summit Group)和中国比亚迪(BYD)的旗下,比亚迪消化了荻原的模具技术实现快速增长。
到今年2025年,日本模具市场份额下降,国际专用工装和加工协会的调查显示,日本模具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4.8%降至2024年的7.8%,5年里几乎减半。而中国制造商的市场占有率则提高至全球一半以上,达到55.8 %。韩国模具企业也维持住了以往的份额。
日本模具产业的式微,体现在日本模具价格竞争力不足,中国制造商的模具价格比日本的低15% - 20%,韩国企业制造的模具价格比日本的便宜10% - 15%。
日本模具交货期长,相比中韩制造商,日本制造商在制造速度上存在不足。中韩制造商可以在与客户洽谈时就开始模具制造,而日本制造商较为注重细节,有时会显得过于按部就班。
不过日本的机床技术优势,中韩模具制造商需要大量购买日本的高精度机床用于模具加工,这为日本机床产业及相关模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说人话就是日本机床可以卡中韩模具产业的脖子。
日本在精密模具和汽车模具领域优势,在中韩制造商眼中,日本在精密模具以及汽车领域的模具制造方面仍然具有优势,善于运用高精度加工技术诀窍来制造产品的厂商,或是能够利用日本汽车产业优势的厂商仍有不小的生存空间。
日本模具厂家具有重视开发设计前置化的思维,将资源集中在开发设计的初期阶段,有利于提高质量、控制成本和交期。
同时中国模具产业也有有着其自身的不可持续问题。为了赶工期工人加班至深夜,节假日也在加班。这种随着少子化的来临,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这也是日本模具企业难以学习的,因为他们也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