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协作机器人市场迈入新竞争阶段 —— 中日争夺主导权
2025-07-05 09:43:17

“与人共工”的机器人时代,谁将占据主导地位?

在无需安全围栏、可与人共享工作空间的协作机器人(Cobot)市场,全球竞争正持续升温。曾在早期主导市场的欧美与日本企业,如今正面临中国企业迅速崛起的压力,差异化战略与服务支援能力成为能否继续领跑的关键。

中国逆袭:本土企业占据九成市场


曾一度掌握全球过半市场份额的丹麦协作机器人先锋企业——优傲机器人(UR),如今全球市占率已降至约四成,剔除中国市场后甚至低至三成。尤其在中国,JAKA、AUBO等本土企业近年迅猛崛起。根据中国调研机构MIR的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本土协作机器人企业已占据市场总量的92%,而2015年这一比例仅为24%。

这种逆转的背后,是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加持。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后续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为本土企业带来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全面支持。与此同时,依靠灵活的产品迭代、成本控制能力和对中低端市场的精准把握,中国企业不仅稳固了内需市场,更加快了对亚洲、新兴国家的扩张。

协作机器人只是冰山一角。2025年初,中国服务机器人产量已同比大增35.7%,突破150万台,远超工业机器人9.1万台的增长量。清洁、配送、迎宾、护理、教育等多领域加速“机器人化”,其中人形机器人(Humanoid)成为新赛道。Unitree、优必选等厂商纷纷发布具备自然语言处理和动作协调功能的实用机型,开启“AI+实体”融合发展的新纪元。

日本反击:精准技术+服务支援为突破口


面对竞争压力,日本企业也在积极调整战略,强化技术与应用的深度融合。FANUC推出全球首款适用于喷涂作业的防爆型协作机器人,不二越开发具备多传感器“防撞”机制的协作机器人,在食品、医药、家具等对安全性要求高的行业中打开新局面。

此外,日本厂商纷纷加强服务响应能力。例如,优傲机器人2025年在日本设立首个本地维修中心,打破以往必须将产品送回丹麦维修的限制,大幅提升售后效率。此举不仅降低客户运维成本,也进一步夯实“售后体验”这一软实力。

这些举措表明,日本企业正从“制造端”转向“应用端”,以“机器人能不能被真正用好”为导向,打造一套更完整的客户支援生态系统。

国际标准升级,“安全性”成为新战场


2025年春,国际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ISO 10218”迎来14年来最大幅度修订。最引人注目的是“协作机器人”一词的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对“协作作业场景”安全性的重新定义。这意味着机器人安全不再由产品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其使用方式。

此变化无疑对日本企业有利。长期以来,日本在精密制造、质量控制、安全标准方面具有深厚积累,若能将“产品可靠性+运用安全性+服务响应力”整合为一体,或将成为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的关键支点。

“价格”VS“精度”:全球市场站上分水岭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自2026年起,协作机器人市场将维持约年均4%的增长。但增长红利究竟花落谁家,目前仍是未知数。

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与规模优势在全球攻城略地,而日本与欧洲企业则试图以高性能、高可靠性为武器构筑壁垒。特别是在物流、医疗、护理等对精度与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客户对机器人安全性、适配性、响应速度的要求远高于价格。

换句话说,从“够便宜”向“够安全”“够耐用”“够灵活”的转变,正成为行业共识。而谁能率先兑现这一转变的承诺,将决定下一个十年的主导权归属。

结语:从制造竞争到社会责任的比拼


协作机器人已不再只是“制造能力”的竞赛,它更代表了“人与机器共存社会”的未来构想。是强调规模与性价比的中国路径,还是以规范、安全、信赖为核心的日本路线,谁能赢得用户、赢得市场,更取决于谁能描绘出更清晰、更负责任的未来愿景。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
 
留言板
姓名:
电话:
邮箱:
Q  Q:
提交
免费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