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4年的机床下游应用市场中,3C电子行业呈现出一马当先的强劲发展势头,根据MIR DATABANK数据显示,该行业同比增长10.7%,成为金属切削机床下游应用领域中增速最快的板块。
近年来,3C电子行业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市场需求量持续攀升。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各类智能穿戴设备,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为机床行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
在这场切割万亿市场的精密战争中,中外机床巨头正通过技术卡位、供应链重构、全球化布局展开攻防。
2023 VS 2024机床下游应用行业增长情况对比(按销量)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MIR DATABANK 01
3C电子:机床行业的“黄金赛道”
3C即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的缩写, 指的是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与消费(Consumer)等三类电子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家用电器、个人电脑、手机等泛工业领域的通讯设备与产品,范围非常广泛。
中国是人口大国,对3C电子产品的需求一直十分旺盛。近年来,随着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3C电子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政府顺应消费市场的新形势和新趋势,大力提振消费,积极打造消费新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1月,商务部等部门发布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实施方案》,对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三类产品给予最高500元的补贴。政策效果显著,实施仅4个月,手机等数码产品的补贴数量就突破了5000万件。
中国不仅是世界最主要的3C产品消费国之一,更是尤为重要的3C电子产品制造基地。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3C产品出口额占全球份额超35%,中国3C行业规模达 1.99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 5%-8%。
目前,3C电子行业主要产品的部件加工,如金属结构件、金属手机外壳、玻璃面板、电路板、触摸屏等都需要数控机床设备的支持。
在3C电子机床加工产业链中,上游为数控机床零部件提供商,中游为整机加工设备制造商,下游是品牌厂商的代工厂以及3C品牌商。
3C电子机床加工产业链 信息来源:MIR DATABANK,*品牌厂商的产品并不完全是代工厂生产的
MIR DATABANK 02
“谁”在切割万亿3C市场?
CNC加工是一种普遍需要的加工工序,用于将金属毛坯料加工成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半成品、成品和零件。部分零件的加工过程较为复杂,甚至需要粗加工、精加工、高光加工、超精加工等多种金属加工机床共同完成。
在3C电子行业,除了传统的加工中心、钻攻中心、车床等机床外,还涉及金属精雕机、高光机、抛光机等多种数控机床。其中,钻攻中心加工盘类、壳类效率较高,在3C电子行业中使用的机床中数量最多,占比超过4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钻攻中心
钻攻中心是一种切削金属的机床,通常也称为“钻铣攻牙中心”,是目前市场上集切削、钻孔、攻牙为一体工作效率最快且高精度的机床。主要由床身、工作台、主轴、进给系统、刀库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在3C电子行业中,多用于加工:
• 消费电子金属结构件,如不锈钢、钛、铝合金等材质零部件;
• 消费电子非金属结构件,如铝塑材料等;
• 5G通讯基站中小尺寸滤波器腔体的钻孔、攻牙、铣削加工。
钻攻中心作为精密制造领域的重要设备,其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中外分化态势。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钻攻中心消费市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内资品牌借助政策支持和成本优势迅速崛起,目前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处于主导地位。
其中,创世纪、润星科技等龙头企业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本地化服务,在3C电子制造等细分领域建立了稳固的优势。然而,在高端市场,以日本兄弟(Brother)、发那科(FANUC)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仍保持着约30%的市场份额。
当前,整个行业正面临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在华中数控等配套体系的支持下,国产厂商加速向40,000 RPM及以上的高速机型突破;另一方面,外资品牌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正在积极调整其在中国的战略布局。
MIR DATABANK 03
重点厂商攻防战:产品与布局
3.1 创世纪
广东创世纪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于一体,致力于提供全面高端智能装备及智能化解决方案。创世纪旗下拥有台群精机、NESIS、华领智能、赫勒精机、霏鸿等多个知名品牌,产品涵盖了钻铣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型材加工中心、数控车床、走心机、精雕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等系列精密加工设备,广泛应用于3C电子、5G通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精密模具、医疗器械、船舶、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创世纪总部位于深圳,在华南、华东、西南地区分别布局了东莞、苏州、湖州、宜宾四个大型自有产业基地,总占地面积超过48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高达3000余台高端机床设备。
2024年,创世纪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30.5%。在3C领域,受益于行业复苏,钻铣加工中心订单需求大增,实现销售收入19.26亿元,同比增长197.43%。
重要战略布局:
• 高端数控机床研发与市场拓展:创世纪持续投入五轴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目前已向市场推出多款五轴高端数控机床,并已实现批量交付。2025年,将继续加大对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投入,特别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 海外市场拓展:创世纪计划分阶段在越南、墨西哥等地建立营销中心、生产基地和海外技术服务中心。2024年,其海外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42.61%。未来将继续推进海外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提升海外营收的增长。
• 智能化工厂建设:创世纪在湖州生产基地引入自动线作业模式,开创了新的生产制造模式。2025年,公司将以湖州智能化工厂为样板,推进其他生产基地的智能化建设,完善智能化生产流程。
3.2 乔锋智能
乔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15910974236),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立式加工中心(包括高速钻攻加工中心、高速型线轨立式加工中心、重型线轨立式加工中心等多个机型)、龙门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等品类八十多种中高档机型,产品广泛应用于通用设备、消费电子、汽摩配件、模具、航空航天、通讯等行业。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7.6亿元,同比增长21%。从产品来看,立式加工中心收入14亿元,占比79.81%,同比增长23.42%。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生产基地的投入使用、重点领域的深耕以及新产品的批量销售。东莞和南京新建厂房的投产,显著缓解了公司长期以来的产能紧张问题,提升了生产交付能力。
重要战略布局:
1)设立德国子公司:2024年8月,乔锋智能投资50万欧元在德国成立全资子公司 Jirfine Germany GmbH,旨在构建欧洲技术合作平台,推动高端机床研发,并建立本地化服务网络,强化欧洲市场渗透。
2)核心部件供应链优化:
• 数控系统:与发那科,西门子合作的同时,深化国产替代(如华中数控、凯恩帝),部分高端机型已采用国产系统测试。
• 丝杆、线轨等部件:引入PMI等国际品牌,同步开发凯特等国产供应商,保障供应链安全。
• 主轴、转台等:已实现自制或国内采购为主,降低对外依赖。
3)头部企业间接合作:通过为华为供应商提供高精度数控机床,间接服务华为产业链,提升市场影响力。
3.3 上海发那科(FANUC)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由上海电气集团与日本FANUC株式会社联合组建的高科技合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小型加工中心、精密电动注塑机、慢走丝线切割机、机器人等。
主要钻攻中心产品及新品情况:
FANUC α-D21MiB钻攻中心
α-D21MiB搭载了发那科最新型CNC系统——Series 31i-MODEL B Plus。该系统具备智能刚性攻丝功能,能够在不影响攻丝精度的前提下,通过重叠快速进给动作和切削进给动作,以及使用专用的G代码,显著缩短加工循环时间。
此外,设备配备了新的主轴规格,具有高加速度和低惯量的特点,进一步提升了加工效率和性能。同时,α-D21MiB还标配了高速跳转输入端子,能够实现接触式测头、对刀仪等外围设备的高速、高精度测量动作。
3.4 兄弟机床(Brother)
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15910974236),成立于2005年,是Brother集团设立在中国的销售与服务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缝纫机、机床、机械设备、打印机、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零配件、耗材、辅助设备的销售及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以及货物进出口及技术进出口业务。
主要钻攻中心产品及2025年新品情况:
Brother SPEEDIO S500Zd2 / S700Zd2
S500Zd2 / S700Zd2 2025年新升级,Y/Z轴的行程以及工作台尺寸的扩大,搭配28把刀库,进一步提升了多面加工、工序集约、变种变量生产的适用范围。CNC-D00控制系统的升级优化,最大限度发挥高稳定性brother加工中心的性能;通过Y/Z轴行程以及工作台尺寸的扩大,进一步扩大了适用范围。
重要战略布局:
• 新建技术中心:2025年4月20日,BTC天津正式开业,是兄弟机床第六所技术中心,主要针对华北、东北地区提供业务对应。 • 在印度建立制造基地:2025年1月,兄弟工业在印度建立的机床制造基地“图马库尔工厂”正式投产。
写在最后
3C电子行业作为机床下游的“黄金赛道”,正吸引着中外机床巨头的激烈角逐。内资企业凭借性价比和本地化服务占据主流市场,外资品牌则依靠高端技术稳守高端份额。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升级,机床企业需在技术创新、供应链优化和全球化布局上持续发力。谁能更好地适应3C行业的快速变化,谁就能在这场万亿市场的竞争中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