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刚结束中国旅行的美国游客迈克在社交平台发了条“算账视频”,以此说明美国人没有中国网友们想象中的那么富有。
他把自己年收入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万)的日子掰开揉碎讲——月薪5000美元,扣完税到手4000;想住安全社区、孩子能上学的区域,房租直接吃掉2500-3000;美国公交稀碎到“没车等于没腿”,养车每月得砸600;房租加养车最少3100,剩下900要交水电燃气物业费,700块又没了。最后只剩200美元,吃饭、买药、买日用品……他苦笑着说:“这200块连生存都难,我单身没娃,租房只花1200,才能存点钱旅行。”
更扎心的是,2023年美国家庭住房支出占收入比例达32.9%,买套中位数价格的房要掏空41%的年收入。迈克的账不是个例——美国消费者支出68%砸在住房、交通、医疗上,没钱就刷信用卡、借贷款,多少人“拆东墙补西墙”,哪天还不上账单就成流浪汉,再没人敢雇你。
但他在中国的体验完全相反:公交地铁四通八达,买菜吃饭便宜到“不敢信”,除了机票贵点,生活成本低得像“开了滤镜”。他说最怀念的不是景点,是早餐摊的热乎包子、深夜回家路上的路灯、随便进家小馆都能遇到的笑脸。“在中国,两口子肯干的话,吃住行安全都不愁;孩子上学拼天赋,不用砸钱补课——这比美国强太多!”
网友说得实在:“赚美金花美金,赚人民币花人民币,底层都难。”也有人点破:“中国人累在攀比,但这也是发展动力。”还有数据打脸偏见:“中国的人均果蔬摄入全球第一,蛋白质摄入比美国还高——这些是普通人实实在在的日子。”
迈克说他打算多打份工存钱,争取再来中国长住。
可他不知道的是,中国“躺平”的人至少能吃饱穿暖,不用怕流落街头——这或许就是“用力活着”最踏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