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友嘉:快速路上的领先法则
2010-07-27 14:27:14

驱动未来,领跑业界,友嘉向前的动力何以如此强劲?友嘉实业集团总裁朱志洋认为,友嘉的发展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也许业界的焦点过多集中在友嘉大手笔的收购上,其实友嘉的成功更多是在于多年的积,在于对机遇的把握,在于过并购进入一个持续创新的性循环,不断为品牌注入能量。

为品牌注入能量

从1 9 7 9 年创立至今,友嘉实业集团所收购的企业总数达到12家。总裁朱志洋不止一次表示,收购与合资是友嘉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两条轨迹。一系列收购为友嘉带来的不只是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让整合后的友嘉实业集团不断挑战新高,直至成为两岸机床产品线最完整的制造集团。

“ 机床企业之间的并购在台湾并不多见。”朱志洋总裁一句话道出了收购的风险和难于操作。的确,挂牌出卖的企业往往都存着资金、销售、管理等难以化解的难题,将这样的企业收至麾下,并打造成精锐之师,仅靠一时的勇气是不够的。

“有一句话叫得天下易,治天下难。其实收购企业也是一样,只要资金充裕,收购并不是难事,重要在于如何治理企业,使之脱离困境,重获生机。”朱志洋收购企业之后,首先做的就是发放员工的欠薪及供应商、银行的欠款。

与一些企业收购之后想方设法免除自身债务相比,朱志洋的举动似乎并不明智。然而,成功的蜕变正始于此。“发展必须要稳定,要让员工、代理商、客户看到希望。”2000年友嘉收购曾是自身规模2100倍的竞争对手——丽伟,当时丽伟亏损12亿台币,资本金全部亏空。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朱志洋只身进驻丽伟,在保留原管理人员、品牌、代理商、客户资源的情况下,丽伟第二年就开始赢利,其后还被评为台湾地区最具投资价值的50家公司之一。

“ 在收购之后要先止血, 再强化他的体质。怎么强化体质?这就要靠他自己。”朱志洋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再好的医生只能帮助患者抵抗疾病,强健的体质还是要看自身的机能。友嘉公平地给每一位员工增加收入的机会,不管是生产部门还是销售部门,创造的效益越大,收入越多。友嘉集团下属的多个企业同在机床行业竞争,这些企业分别研发、生产不同的产品,除了销售统一,大家的想法也一致,那就是比效益、比生机、比未来。

多年来,点石成金的朱志洋一方面改变了收购企业的面貌,同时也令友嘉实业集团的阵容日益强大。这些年来,友嘉实业集团的营销渠道和产品层次结构更加合理,技术水平、管理、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

扎根大陆 有市场就有机会

今年一月份, 友嘉全球接单额为新台币27亿元,其中有15亿订单来自中国大陆,这个数字比其它三、四十个国家的总和还多,由此可以看出大陆市场的重要性。

这种局面,朱志洋早有预料。

1993年友嘉开始进入大陆市场。从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友嘉就全力以赴将大陆市场作为第一拓展目标。“中国大陆制造业发展很快,机床使用量大,未来市场极具潜力。

友嘉在大陆可以说占天时、得地利、聚人和。”朱总认为,中国经济近年快速发展,这样的机遇不可不谓之难得; 两岸同根,大家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一脉相承,不存在沟通的障碍;在人才吸纳和培养方面, 友嘉凭借先天优势,得到了大陆同胞的最大认同。

杭州友佳成立近二十年,随着本土化的不断推进,产品日趋丰富。立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卧式加工中心、C N C 雕刻机、柔性制造系统和龙门型切削加工中心等全功能数控机床年产量以近50%的速度增长。杭州友佳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还大量外销欧美及世界各地,成为我国少数出口全系列全功能数控机床之厂商,是全国外资企业中最具规模的全功能数控机床生产厂。

谁能替代进口,谁将领先未来

早在十年前,朱志洋就断言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

“中国2009年跃升为世界机床第一大生产国,这比我预计的要早二到三年。”朱志洋坦言,进步值得骄傲,但要理性看待未来。中国从机床大国到机床强国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两年我国的机床进口一直在下降,从6 0 % 到3 0 % , 数字的变化折射出进口时代的终结。“谁能替代进口,谁就会在中国市场取得领先。”

朱总审时度势,明确表示友嘉正加快整合速度,通过收购与合作,积极引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近年友嘉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开展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早在2004年,杭州友佳就与日本高松机械工业株式会社及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合作成立友佳高松公司,友佳高松引进高质量、高精度的产品和技术, 进行C N C 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 M S)等方面的设计制造,在汽车、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杭州友佳、丽伟、友佳高松——友嘉实业集团的这三大主力品牌,正形成合力,沿着高科技的方<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