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砥平里失利真实原因,志愿军从来不提,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2020-10-21 14:03:11

 上文说到,志愿军参战火炮看起来很多,但因为弹药的原因,火力密度完全没法和美军相比。而且实际上因为另外的原因,真正的作战效能还远低于纸面的火力密度。

所以我们就必须了解,战斗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美军真实火力密度
在抗美援朝运动战期间,美军防御时每公里正面是12到15门炮,在砥平里战斗是每公里16门炮。砥平里美军在一线展开了12个步兵连,平均每个连的正面是500米,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连的正面能分到8门炮。看起来8门炮对付500米的正面,这个火力密度已经足够了,但是这并不是砥平里战斗美军真实的战术密度。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清楚美军火炮是怎么部署的。

砥平里失利真实原因,志愿军从来不提,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按照美军防御的惯例,主防线外200米距离里至少有三道铁丝网和防步兵雷场。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三至十几道铁丝网,考虑到砥平里美军虽然是预有准备的防御之敌,但是在之前美军第23团战斗队一直处于进攻状态,然后又准备撤退,也算得上是仓促转入防御之敌,所以铁丝网就考虑他们只来得及设置了三道。

美军第23团战斗队的兵力情况是,总共有13个步兵连,分别是美军第23团1营的A、B、C连,2营的E、F、G连,3营的I、K、L连。法国营的1、2、3连和配属给法国营的韩国连。  

还有5个武器连,分别是美军第23团的重迫击炮连,1、2、3营的火器连和法国营的火器连。

另有第37炮兵营(105毫米榴弹炮)、第503炮兵营B连(155毫米榴弹炮)、第82自动高射武器营B连,第2工兵营B连,第1游骑兵连,坦克1个连,第2医疗营1个排。

主要重兵器有18门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6门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51门迫击炮,21辆M4谢尔曼坦克、6辆M16自行高射机枪和4辆M19自行高射炮。

美军第23团战斗队在一线展开12个步兵连,从12点方向顺时针起,分别是A连、L连、I连、K连、E连、F连、G连,法国营1连、3连、韩国连、2连,C连。大多为一线配置,也有部分是倒三角配置,这是根据地形情况来的。  

在这些步兵连后面,B连、游骑兵连、第2战斗工兵营B连为预备队。

21辆坦克散布在环形阵地内,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美军的坦克没有按照惯例在一线形成装甲、汽车防线,剩下的6辆M16自行高射机枪和4辆M19自行高射炮为游动火力点,火炮均已完成试射。

为便于计算和读者理解(下文皆是如此),我们把砥平里的美军环形防御圈看成一个长宽各1600米的矩形,加上外围的铁丝网和雷场,那就一个长宽各2000米的矩形。

按照常规,环形防御阵地,火炮肯定部署在阵地的中心。可是在砥平里战斗中,这一点是行不通的。我们来看,假设美军火炮部署在中心到200米线这个区域。这就是说榴弹炮距离最前沿仅800米。我们再把美军最前沿的1000米线向外延伸1000米,即从1200米线到2000米为志愿军冲击出发阵地的可能区域。

砥平里失利真实原因,志愿军从来不提,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美军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最小射程1800米(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的最小射程要2000多米),也就是说,从美军最前沿的1000米线到2000米,不在105毫米榴弹炮火力打击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这段志愿军最后接近,最后集结,完成冲击准备的关键区域,美军只能依赖51门迫击炮来进行控制。这片区域的面积是50万平方米,就凭51门迫击炮,显然火力很单薄。

那么美军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把炮口转过来,炮口朝外变成炮口朝内,炮阵地放在一线步兵连的后面。也就是说美军把炮兵阵地放在600米线这个位置,每个方向放一个炮群,在西边的炮门对着东边,在南边的炮口对着北边。这样一来,东边的105毫米榴弹炮距离西边的最前沿1800米距离,志愿军所有的行动都在美军榴弹炮火力打击范围之内,常规的部署方式造成的1000米榴弹炮火力打击范围空白就被填补了。

砥平里失利真实原因,志愿军从来不提,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这样的反向炮口还有一个好处,并不仅仅是东打西、南打北,而是东南西都打北,南西北都打东。其实就是说,在美军每个营大约1.6公里的正面大约是18门榴弹炮,再加上营属迫击炮13门以及团属迫击炮支援每个营3门。砥平里美军火炮的战术密度实际是每公里21门。

为什么这样?

一是充分发扬火力,没有火力空白区域。

二是美军炮兵靠近一线,看起来危险,实际不危险。在砥平里战斗中,美军指挥官弗里曼还有一个违反常规的做法,那就是坦克没有按惯例在一线形成钢铁防御圈。根本的原因就是用这21辆坦克保护炮兵阵地。

我们简单讲了美军炮阵地的配置,下面我们再看一下美军轻武器的火力密度。

美军一个连每分钟发射的子弹数为:

卡宾枪1740发,自动步枪720发,M1步枪2032发,狙击步枪90发,轻机枪660发,重机枪160发,共计5402发。即砥平里美军每一米的正面每分钟火力密度是10.8发。

加上每分钟60毫米迫击炮54发,81毫米迫击炮72发,89毫米火箭筒12发,57毫米无坐力炮6发,75毫米无坐力炮8发,坦克炮12发。

以上即为志愿军发起冲击后,美军进行阵前战斗的火力密度。

这个火力密度是运动战期间美军防御时火力密度的2倍。

以上仅仅只是砥平里美军自身的火力密度,我们并未计算美国空军的支援。这是因为美国空军对整个战争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仅仅用一个战斗来体现并不合理。而在实际的战斗中,志愿军最怕的就是美军战机的空袭。

二、美军战斗警戒阵地的作用
但是,以上并不是全部。按照美军的作战常规,我们上述的砥平里环形防御圈只是美军的主阵地,或者说基本阵地。在基本阵地外面,美军通常有两道警戒阵地,战斗警戒阵地和全般警戒阵地。在对志愿军的战斗中,美军的战斗警戒阵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战斗警戒阵地一般位于美军基本阵地之前1公里,按照砥平里的情况每个营负责一个方向,派出的兵力在半个排到一个连。他们的任务是迟滞、阻击志愿军攻击部队,迫使志愿军攻击部队提前展开战斗队形,或者给美军炮兵指示目标,美军炮兵对志愿军的接敌行动实施移动阻拦射击或者不动阻拦射击,甚至进行集中射击。

为什么我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志愿军攻击美军基本上只有晚上,从集结地区出发起,向美军做接敌运动,一直到进入冲击出发阵地。在这一过程中,美军可以通过设置固定阻拦线,指示炮兵射击等方法对志愿军接敌部队进行打击。很明显,战斗警戒阵地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个阵地拖延志愿军的时间越长,志愿军用在接敌运动的时间就越长,这就意味着发起攻击进行战斗的时间就越短,进行战斗的时间越短,突破美军阵地的可能就越低。一句话概括,美军的战斗警戒阵地发挥着在夜晚与志愿军争夺战场主动权的重任。美军只要能拖延时间,就是夺取主动权,就是胜利。到了白天,主动权自然转移到美军手中,志愿军只能被动挨打。同时,由于志愿军在接敌过程中一路都在受到美军火力打击,那么就算通过这一路段,队形必然散乱,能有效发起进攻的部队也将低于计划,作战能力自然大打折扣。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战斗警戒阵地,美军炮兵只能按照固定阻拦线盲目射击,效果会差很多。

砥平里失利真实原因,志愿军从来不提,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到,砥平里的美军指挥官弗里曼确实精通战术。砥平里的美军兵力和火力均远超长津湖战役下碣隅里美军环形防御圈,但面积却只有下碣隅里的四分之一。弗里曼通过之前与志愿军的交手的经验,针对志愿军火力薄弱的弱点,赌志愿军根本无法突破其基本阵地的一线防御,为了确保这一点他把他的绝大多数兵力全部展开在一线,手中仅仅只有一个步兵连、一个游骑兵连和一个战斗工兵连的预备队。

但是弗里曼并不是单纯的赌博,这只是针对性的部署,为了防止志愿军形成突破威胁到一线步兵连后的炮兵阵地,弗里曼宁可撤下环形防御圈的作战主力——坦克,用坦克来保护炮兵,给自己加一道保险。同时为了防止一线连阵地被突破,弗里曼精心设计了炮兵阵地,把炮兵每公里的战术密度从16门上升到21门。运动战期间美军防御时得到加强的每公里炮兵战术密度是19门到22门,弗里曼做到了在火炮不变的情况下,战术密度提升至几乎美军的最高标准,这大大加强了炮兵火力。而炮兵的火力正是阻止志愿军接近美军基本阵地的关键。所以那一年弗里曼已经58岁,可是后来却还是当上了四星上将,这是个高手,是个人才。

砥平里失利真实原因,志愿军从来不提,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这个就是战术,基于武器装备的战术,最大限度的发挥武器装备的战斗效能。

这里要说一下,砥平里美军炮兵配置的情况,我翻遍了美军第2师指挥报告、第23团指挥报告、美军战史、美军纪实文学都没有找到具体记载。所以只是我个人根据战术原理和作战实际的一个推断,如果有错误,也属正常。

三、志愿军的真实情况
前面说过了,砥平里美军环形防御圈正面是6公里,一线共12个连阵地。那么打一个美军连阵地,志愿军需要多少弹药呢?

首先要说一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把一个团阵地视为9个连阵地的,因为纵深的原因。但是砥平里的情况不一样。虽然美军是一个加强团阵地,但是因为是环形防御圈,和普通的不同。如果是普通的防御阵地,美军一个团有很大的纵深,志愿军打起来难度很大,是不能简单视为多个连阵地组合的。但砥平里的美军防御圈几乎没有纵深,因此可以视为12个支撑点防御来计算志愿军所需弹药量。

按照志愿军的经验,打一个美军连阵地,至少需动用火炮30门。其中破坏射击至少需750发,一次火力急袭至少需1125发,支援步兵冲锋360发,开辟通路2条的话至少需200发(破坏情况一般,需要步兵大量破障),压制敌炮群及侧翼火力点至少需168发,阻拦射击至少需128发。共计2731发。考虑到砥平里的情况为野战防御工事,2731发是有把握攻克一个美军连阵地的最低限量。这里还不包括考虑对美军的反击。事实上,在1952年志愿军规定,攻歼美军一个连消耗炮弹的标准是3645发。考虑到砥平里的特殊情况,我认为2731发是能打的。

砥平里失利真实原因,志愿军从来不提,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但是砥平里战斗的实际情况是,攻击一个美军连阵地,平均只有9门炮。表面上看起来志愿军每公里火炮的战术密度高达18门,达到了运动战期间每公里火炮17到20.5门的标准。但实际上,由于此战炮弹有限,炮弹就算按平均最大量30发计算,总共也才270发。请问270发炮弹能干什么?如果开辟通路其他干不了,如果火力急袭,步兵得用生命去趟开通路。至于其他,我看也不用考虑了。

这个就是砥平里战斗志愿军火力的真实情况了吗?还差得远,这也只是纸面数据。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运动战阶段,向来是在缺炮少弹的情况下作战的,也不缺乏火力劣势攻坚的战例,这属于志愿军的常态。

砥平里的情况还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炮兵参战,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我们首先要给砥平里的美军下一个定义,这是预有准备的野战工事防御之敌。打这种攻坚战斗,炮兵是要有时间去准备的,至少得有三天时间准备。

首先就是看地形。打这种防御之敌不看地形肯定不行,能看个三五次最好,最不济也至少得看一次地形。不看地形不可能掌握美军的工事情况、火力配系,更不可能知道美军基本阵地内的情况。看完地形就可以计算射击诸元,有条件还可以进行试射。没看过地形,那就只能按地图指示法射击,那就成了盲目射击,天晓得这个炮弹打到哪里去。本来炮弹就少,恨不得一发掰成两发打,恨不得每发都精准射中目标。可是之前的准备工作都没办法做,炮兵的支援效果可想而知。可以直截了当说,炮兵名义上参加了砥平里战斗,和没有参战几乎没区别。

砥平里失利真实原因,志愿军从来不提,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刚才虽然说到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运动战阶段,向来是在缺炮少弹的情况下作战的,这属于志愿军的常态。但是,要知道在砥平里之前志愿军的攻坚战斗和砥平里是完全不一样的。三十八军攻打德川之敌那是韩军,就不算了。三十九军打云山,动用野炮、榴弹炮、山炮54门,准备了整整4天。三十九军116时突破临津江,6个步兵营身后是7个炮兵营另8个炮兵连,准备了7天。而砥平里是没有准备时间。

看起来,我似乎在给志愿军砥平里战败寻找客观原因。下面,我就简单简单讲一讲为什么这么写?

解放军从来不忌讳败仗,自己进行总结检讨时要求非常之高,很多时候一个很小的失误都会批评的很重。

几乎全中国的军迷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和美军的火力不对称,处于很大的劣势。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志愿军在检讨砥平里战败的经验教训时基本不提火力这个问题,就算有少数部队提到,也是放在很次要原因里轻描淡写提一句。其他的都是在总结检讨自己的主观问题。

只找主观问题,不找客观原因,这也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砥平里失利真实原因,志愿军从来不提,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第二个,我军因为有些原因,比如陆军各部队往往都有着光辉且骄傲的历史,所以宣传上总是突出步兵,而忽略了对战争之神炮兵的宣传。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伤亡的62%来自火炮,枪弹仅为32%。

第三个,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小战斗,志愿军胜多败少,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固有印象,志愿军很强大。可是实际上,在纸面实力上志愿军根本不可能是美军的对手,美军的强大远远超出中国人的想象,志愿军面对的艰难也远远超出中国人的想象。我们就不要讲本文已经大谈特谈的美军火力问题了。从战术素养上来看,这个是志愿军对抗美军的法宝之一,其实志愿军在此点对美军并没有优势。

就以本文中的弗里曼为例,实际上他属于在美军中不得志的,58岁当个上校团长,可是他的战术素质极为高超。美军增援部队带队的骑兵第5团团长柯罗姆贝茨上校,他的勇敢也不弱于志愿军的指战员。而这两个人在美军中都是不得志的,其实也可以从侧面反应一个问题,像他们这样的骨干力量,美军中很多很普遍。而这种骨干力量,就是军队强大的基础。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似乎志愿军砥平里战斗失利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事一样。事实上,志愿军每一次与美军的战斗,从纸面实力讲,志愿军都不可能获胜。我们甚至可以去掉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的决定性力量——空军,仅美国陆军的纸面实力,志愿军都不可能获胜。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谈一谈砥平里之战中美两军真实的火力情况,在客观上,火力的巨大悬殊是志愿军在砥平里失利的真正原因,虽然志愿军自己不提,只找自己的主观问题。但是这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是志愿军和美军的真实常态。志愿军打不过美军,很正常;打赢美军,反而是奇迹。可是,志愿军偏偏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所以我很不理解那些热衷于抹黑志愿军的中国人,对于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可以抹黑的?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
  • 直线导轨 山东济南立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低价供应HIWIN台湾上银直线导轨 日本THK直线导轨 线性滑轨是一种滚动导引,它由钢珠在滑块与滑轨之间作无限滚动循环,使得负载平台能沿着滑轨轻易的以高精度作线性运动,其摩擦系数可降至传统滑动导引的1/50,使之能轻易地达到μm级的定位精度。滑块与滑轨间的末制单元设计,使得线形滑轨可同时承受上下左右等各方向的负荷,专利的回流系统及精简化的结构设计让HIWIN的线性滑轨有更平顺且低噪音的运动。
  • 汽车减震器耐久试验机ZJSP ZJS系列汽车减振器耐久试验机用于汽车减振器耐久试验,一次可同时试验1~4支减振器的耐久试验,高频微振幅耐久试验、减振器泡沫化试验、并能输入载荷谱进行耐久试验。完全符合最新的《汽车减振器技术条件与台架试验方法》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减振器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
  • 平面铣刀杆DIN69871/FMB DIN69871/FMB 平面铣刀杆
  • FZ 30 / FZ 35 龙门铣床 - 5轴 FZ 30 / FZ 35 龙门铣床 - 5轴具有以下共有特性:结构坚固 ,精密叉型铣头, 高切削功率.